刺鳐作为木星工业研发的高速特种轰炸机,凭借隐身能力和重型鱼雷投放机制,成为对舰作战中的棘手目标。其扁平机身设计配合信号屏蔽装置,大幅降低了被探测概率,而近距离鱼雷攻击能对中大型舰船造成毁灭性打击。针对这种高机动性单位,需从舰船配置、战术部署、技能加点三个维度制定系统性应对方案。
在舰船选择上,优先配置具备防空拦截能力的护航艇或驱逐舰,例如搭载T800护航艇的编队可有效压制刺鳐的突袭。装甲系统需强化能量防护和结构值,抵消其鱼雷的实弹伤害。若拥有维塔斯-B010轰炸机,可形成火力压制;若无,则建议采用澄海级驱逐舰作为主力反制单位,其反小能力能快速清理护卫舰群,间接削弱刺鳐的作战环境。动力系统需注重目标锁定速度提升,缩短反应时间窗口。
机载投弹系统应优先点满冷却下降、伤害提升及命中强化,策略技能选择隐身攻击可增强突防效率。若技能点充裕,动力系统的目标选择时间下降需必点,配合装甲系统的能量防护模块形成生存闭环。刺鳐的武器系统虽单发伤害可观,但面对高护甲目标时效果衰减,因此前排舰船的结构强化能显著降低其威胁等级。
通过前哨站建立警戒网络,利用高速侦查舰诱敌深入,迫使刺鳐进入预设防空圈。封锁区部署需分阶段推进:先以轻型舰队触发敌方警戒,待刺鳐编队出动后,主力舰队迅速切入封锁线形成合围。该过程中需保持通讯协同,确保防空火力覆盖无死角。战后及时修复舰船并分析战斗数据,持续优化舰载机与护航艇的配比方案。
最终胜利依赖于对刺鳐行为逻辑的深度掌握。其设计历经数十年迭代,融合了木星工业的尖端技术,但通过精准的反隐侦查、防空链构建以及持续的火力压制,仍可将其威胁控制在战术层面。关键在于保持舰队配置的灵活性和战术执行的纪律性,避免因单点失误导致全局被动。